精神分裂症不仅困扰着医生学者们,也同样困扰着普通大众。人们会忍不住通过它的命名而望文生义:精神分裂是不是“分裂成多个人格”?是不是“疯掉了”?“会不会六亲不认”、“会不会暴力伤人”?这种衍生出的恐慌,正是源于人们对“精神分裂症”五个字背后医学概念的模糊。下面我们将站在医学专业角度,试图为读者们揭开精神分裂症面纱的一角,讨论下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以及"对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误解",希望大家读完后能对这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多点了解,少点偏见。
在我国,每一千个人中就有6个被确诊过精神分裂症,他们是一个庞大而沉默的群体。令人惋惜的是,现代医学尚未进步到能彻底治愈他们的病痛,近年关于复发和服药依从性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出院1年内的复发比例高达33.5%,1年内的再住院率18.9%,其中最主要的复发原因是中断治疗或自行减药。研究表明,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表现为间断发作或持续病程两类。大约1/5的患者发作一次缓解后终生不发作。但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患者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可导致患者丧失社会功能,需要长期住院或反复入院治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致残率高达62.2%。
01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医学界最为复杂、神秘同时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精神疾病)之一。自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将此命名为“精神分裂症”以来,人类对其的 研究就从未停止过,然而直到今天,精神分裂症致病因素仍未明确,即便目前已经研制出多种抗精神病药物,但也都无法根治该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常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多样,但主要分为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不协调)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两大症状群。精神分裂症确诊并不需要表现出所有症状,而幻听、妄想、情感不协调和缺乏自知力是跨越所有文化或语言的常见症状,且这些症状必须对个体的功能造成显著破坏。
患者的想法和谈话内容,让周围的人很难捕捉到。患者很难集中注意力,会从一个想法跳至另一个想法,并且思想和言语会因此变得混乱,难以让他人理解。部分患者在病程中企图自杀,而引起他们自杀行为最可能的原因在于抑郁,妄想,幻听、幻视,逃避精神痛楚。
这个疾病名词中的分裂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分裂”指的是大脑高级功能的分裂,而不是指大脑结构发生了分裂。有两层含义:一是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的不协调。正常人的行为会自觉遵守法律制度及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与风俗习惯,比如在家里穿睡衣是正常的,但是穿睡衣到谈判、会议等正式场合就不正常。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会做出一些和社会基本规范不协调的行为,如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听到一些不存在的声音,或无故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或说自己坏话等;精神分裂症具有家族遗传性。精神分裂患者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终生患病风险为4% ~ 14%, 比普通人群患病风险高出约10倍
02精神分裂症就是神经病及其他误解
从医学上来讲,“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疾病,是神经病学的研究范围。它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精神病”一般来说指的是一类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或称重性精神病,临床上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遭到破坏,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心理活动明显异常,其行为对本人、社会、家属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当成具有“分裂”的个性或多重人格是最常见的误解。比如“我、我自己和艾琳《Me, Myself, and Irene》”一片中,主角被诊断为“伴不自知自恋暴怒的晚期妄想性精神分裂症”,而她似乎更像是分离性身份障碍(以前称为多重人格)。在另一部影片《美丽心灵》中尽管对疾病的描述相对专业完善,但在引导主角完成各种“任务”时也还是过分夸大了幻视和幻听的作用。
“智商误解”:还有不少人会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智商太高、思虑太多甚至进化太快的副产品,所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但实际上,在标准智力测验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比健康受试者差,患者平均智商(IQ)比正常人低5至10分。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电脑,神经病是身体的“硬件故障”——神经系统出了器质性问题;那“精神病”就像是大脑的“软件故障”——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导致认知、情感、意志活动等精神功能的异常,而通过抽血、CT、磁共振等检查手段通常查不出明显身体异常。
精神分裂症病情首次发作的患者,一般称之为首发患者。国内外研究发现,大多数首发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药物疗效敏感。对于首发病友要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按照治疗周期,接受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争取最好的临床缓解和最优的疾病结局。